2005年10月20日 星期四

讓網路成為改革的武器

在6月號「數位時代」,筆者談到網際網路即將帶來的新政治革命,指出選民一旦變成網民,從政者將可透過網路直接接觸選民,樁腳的中介作用將會日益下 降。此外,競選文宣的電子化,也將使從政者得以降低文宣成本,直接透過電郵與線上視訊會議,每日與選民對話,使政治經營變成又便宜、又日常化的「永遠的競 選」(permanent campaign)。 但這些變革,畢竟只從從政者的角度出發,對台灣人民來說,毋寧更關心網路科技能否改變政治參與的性質,不但使改革運動變得更加容易,同時也使台灣人民從中 得到好處?答案是--當然可能!

政治參與無力感的原因

台灣人民常對政治參與感到無力,改革運動往往也很難立竿見影,引起人民迅速有效的熱烈響應。造成政治冷漠的原因,大致有三:

一、人民觀望心態:針對改變現狀的改革訴求,人民往往寧可先觀望,不願過早出頭,一直要到很多人參與後,才願意表態跟進。而且,參與必須付出成本,也使人民懶得投入,結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,使改革團體始終只有少數人參加。

二、推動成本過高:改革團體成立後,不管是宣揚理念,或是擴張組織,成本都相當高,但由於同志有限、籌款不易,推動起來異常艱辛。

三、當局置之不理:改革訴求提出後,並不易引起關注,即使引起矚目,當權者也可能因為挑戰力道有限,故意視而不見,使改革運動難於奏效。

面對上述困境,網際網路正是對症下藥的有效武器。畢竟,網路參與的最大特徵,就是匿名性高和參與成本低,剛好可以克服害怕過早出頭和參與成本太高的難題, 足以在短時間內聚眾,快速形成虛擬的議題社群。此外,網路還可提供討論區和聊天室,使參與網民透過線上對話,不斷鞏固團體忠誠,參與人數愈來愈多之後,只 要推動小額募款,就能維持一個夠規模的改革團體。

網路連線改變政治模式

更重要的是,透過自動化的網路連線,改革團體還 可透過電郵,不斷把改革訴求寄到民代和政府網站,甚至還可連線到國內外知名人士和其他改革團體,不斷展開改革造勢,要求有所回應。由於所有寄出的改革郵 件,在透明化的網路都會留下記錄,民代和政府如果拒不回應,改革團體將可隨時公佈結果,揭露政府的麻木和民代的冷漠,由此產生政治壓力。對改革團體來說, 便於迅速聚眾的網際網路,一開始固然只是虛擬社群,但在一定時間之後,就要考慮如何實體化的運動策略。

從虛擬的網路世界,到實體的政治生 活,改革團體必須結合適當議題,使已經投入虛擬改革運動的同志現身。這個實體化的步驟,將是改革運動能否成功的關鍵。從虛擬社群開始,到實體現身,再回到 虛擬造勢,再轉向實體現身,網路化的改革運動,將會不斷在虛擬世界和實體世界中往返,構成一個不斷互相強化的政治過程。可預期的是,如果網路上出現這樣的 政治參與平台,成為所有改革團體集結同志和組織同志的公共財,台灣政治將會面臨新一波的革命性改變。 (2000.8 發表於數位天下雙週刊)
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