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

<轉載>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

自由時報07.01.17刊載的專題,分析了台灣貧富差距的嚴重性,值得大家深思!

<轉載>窮人變多 台灣陷M型社會風暴

自由時報 / 記者王孟倫/專題報導

很多人感嘆,台灣這幾年經濟不景氣、工作難找、薪水沒增加,但反觀國內的億萬豪宅、珠寶以及名牌精品等高價消費,卻是暢銷熱賣,甚至還供不應求,這凸顯我國所得分配不平均,以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。在這種「貧者愈貧、富者愈富」的趨勢下,儼然使台灣的社會經濟形態,逐步走向所謂的「M型社會」。

貧富差距 日益擴大

「M型社會」是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提出來的理論,他認為,在全球化下,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成了三塊,左邊的窮人和右邊的富人都變多,但原本代表多數與安定力量的中產階級,也就是中間的這塊,卻逐漸陷下去,甚至不見,這種財富分配形態,就跟英文字母的「M」一樣。

台灣有哪些現象符合了「M型社會」?首先是「貧富差距擴大」,根據主計處「2005年家庭收支調查」,最低前二十%所得家庭的可支配年所得僅二十九點七六萬元,但最高所得組為一七九點六八萬元,兩者差距高達6.04倍。

若再往前查看歷史資料,最高與最低所得差距在一九八一年,只有4.21倍,1991年為4.97倍,2000年為5.50倍。

從統計資料來進一步分析,國內最高與最低家庭所得差距,是從2001年開始,也就是民進黨執政之後,才超過六倍大關,至今仍未回跌六倍以下。

此外,最低家庭之所得分配比,也是在二○○一年首度跌破七%,即使到了二○○五年,還是只有六點六六%。換言之,比較政黨輪替之前後,國內貧富差距的確是逐年惡化中。

實質薪資 成長趨緩

其次是「低收入戶的增加」與「實質薪資成長之緩慢」。根據內政部的統計,台灣的低收入戶,從2000年的六萬六四六七戶、十五萬六一三四人,大幅增加到2006年第三季的八萬六七二戶、二十一萬一九七五人。

而受僱勞工的「平均經常性薪資」,二○○○年全年平均為三萬四○○九元,到了去年第三季為三萬六一九八元,期間成長率僅六點四%;若扣除掉通膨,六年來,「實質經常性薪資」成長率,僅增加二點二個百分點,幅度相當有限。

當一個國家所得分配差距逐漸擴大,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與對立,如何縮小貧富差距、提振經濟,是政府必須積極處理與面對之課題。


學者批 產業外移是元兇

國內學者專家認為,M型社會在台灣早已悄悄成型,形成主要原因,是我國近年來產業大舉外移西進,讓受薪階級所得成長趨緩,高所得者財富卻不斷增加;因此,學者呼籲政府不能只聽商人的聲音,要正視產業外移,帶給國內貧富差距的衝擊。

籲政府不能只聽商人的聲音

根據主計處預估,台灣去年和今年的經濟表現都可繼續「保四」(即GDP成長率在四%以上)。當經濟呈現正向成長,也意味著我國總體經濟產值是持續增加中,不過,許多民眾卻無法分享或感受到經濟成長。

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,就是產業外移西進,讓台灣M型社會變得更嚴重!根據林向愷的分析,首先,由於台商為追求低生產成本,把生產線移往中國,而國內關廠歇業的結果,導致中、低技術勞工的工作機會大量減少,結構性失業率也必然上升;其次,產業外移使得國內就業環境惡化,受薪階級薪資所得相對受到壓縮,收入沒增加,一般民眾自然無法感受到這幾年的國內經濟成長;再者,產業西進外移,更進一步弱化台灣經濟成長。

換言之,產業大量外移西進,「贏者圈」屬於企業主和高科技者,「輸者圈」則是一般受薪階級與失業者,而且有更多中產階級不斷掉入輸者圈,讓台灣的M型社會更為嚴重。

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員蔡吉源也認為,由於兩岸經貿不斷擴大,民進黨執政這六年多來,產業大量外移,無論投資金額和貿易出口至中國都創下歷史新高,「M型社會出現在台灣,是必然的現象!」

「政府不能只是聽商人的聲音!」林向愷抨擊,行政院要推動「大投資、大溫暖」五大套案,問題是,現在只看到政府積極呼應贏者圈的企業主的訴求,搞「大開放」鬆綁兩岸經貿政策,如此一來,台灣不僅不會有大溫暖,只會有更加惡化的M型社會。

《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》富人所得遭嚴重低估

台灣貧富差距有多嚴重?根據主計處公佈的「家庭收支調查」統計指出,我國所得最高的前二十%家庭,是最低二十%家庭的六點三倍。但由於買賣股票、房產及分紅這些資產所得,並未列入統計,使得富人所得被低估,因此,「我國貧富差距實際情況,比調查統計數據更嚴重」。

股票房產獲利未計入

首先,由於富有家庭的經濟狀況良好,擁有充分的資金來投入各種理財投資,例如:進行買賣股票或是房地產,還有高科技產業常見的分紅等,像這類資產所得獲利,並不列入主計處的統計之中,富人的所得自然會被低估。

此外,富有的家庭在接受調查時,由於擔心資料被用來課稅,勢必會低報自己的財富;而貧窮的家庭往往居無定所,不容易被訪查得到,因此,許多低所得的情況,無法充分在調查數據上被呈現。

《拚經濟,學者提戰略》合理改革稅制 降低貧富差距

如何避免M型社會現象惡化,並提振台灣經濟成長?國內財經學者提出幾項經濟戰略之建議,包括積極改善國內投資環境,鼓勵台商在台投資,並落實「積極管理」,避免產業和資金無止境西進外移,此外,還須透過合理的稅制改革,來降低貧富差距的惡化。

提振台灣投資環境

「政府拚經濟要拚對方向!」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員蔡吉源指出,台灣經濟的兩大問題是「資金西進外流」與「投資環境惡化」,他強調,除了兩岸政策積極管理,以避免台商過度集中投資中國外,更重要的是提振台灣的投資環境。

落實「積極管理」

此外,在稅制方面,蔡吉源指出,以我國所得最高的前十%和最後的十%來比較,兩者差距高達三十幾倍,若現行稅法和稅制不進行改變,貧富差距的問題將難以獲得改善。政府應該積極投入合理的稅制改革,除了能降低稅負不公平問題,更可有效增加國庫收入。

淡江大學產經系教授許松根則認為,政府拚經濟要想辦法擴大對台灣投資,而非去放寬或鼓勵投資中國。在全球佈局與經濟永續發展考量下,政府的確需要對廠商投資中國,做出必要且適當之規範。

鼓勵企業研發創新

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則從產業角度出發,強調「自有品牌」、「研發創新」的重要性。他表示,台灣必須要生產後進國家不會製造的東西,來降低產品被替代,因此,台灣企業經營必須要有品牌思考,這對生產線的整合有很大幫助,否則,若只是一味投入代工生產,會被國際大廠宰割。

官方的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則指出,面對全球化的挑戰,政府將積極創造良好投資環境,來吸引外商投資台灣,並鼓勵台商返台回流投資,包括加強中小企業信用保證,提供低利融資貸款,強化環評等行政審查效率,提供土地優惠等,創造有利企業的投資環境。

沒有留言: